开栏的话
三尺讲台育桃李,板上挥笔写春秋。何为好老师?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;好老师是教育改革的奋进者、教育扶贫的先行者、学生成长的引导者……好老师的注释里有对教育真谛的求索、有对三尺讲台的坚守、有对莘莘学子的润泽。看似简单三个字的评价饱含着“衣带渐宽终不悔”的教育信念和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的教育情怀。
赓续百年初心,担当育人使命。在枣庄学院建校50周年之际,经济与管理学院以院内优秀教师为代表,通过人物专访的方式,采访收集他们的专属从教故事,汇聚成《名师访谈》系列报道。用文字传递力量,一起走进这些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,见证为人师表的最美风采,感受默默耕耘的动人情怀!
“学高为师,德高为范”、“男孩子成为绅士,女孩子成为淑女”……采访时,这些不经意间的话语足以从侧面展现出杨超老师的个人风范。杨超,1963年7月生,安徽灵璧人,中共党员。2004年-2009年任枣庄市市中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教研室副教授,枣庄学院第一、三、四届教学督导员,《枣庄学院学报》责任编辑,枣庄市税务学会、会计学会理事,中国法学会会员。
从职业、事业到信仰
当被问及与枣庄学院的故事与36年教学生涯时,杨老师谈到:“最开始当老师是一种职业选择,在1986年大学毕业后就选择了留校当一名老师,后来来到山东一所学校任教。再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枣庄学院,成为一名教师,见证了2004年5月学校从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变为枣庄学院,直到今天18年的风雨历程。“教师”也从当初的职业变成了事业,最终成为了为之奋斗的信仰。
两件重要的事
“学生的认可是对自己莫大的肯定。”2012年,杨超老师获得了枣庄学院第三届“学生心目中十大优秀教师”荣誉称号,在杨老师看来,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是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。时至今日,每每回想起当初的场景,内心依旧充满喜悦,获奖时的话语也还能依稀记起。
在2015年,枣庄学院将首届“教学贡献奖”颁发给了四位优秀教师,其中一位就是杨超老师。杨超老师说:“把工作作为事业,是自己最大的价值取向。”他是这样说的,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。杨老师用三尺讲台上的辛勤耕耘,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,也赢得了学校及教师们的尊重。
“教育”的两大主体
在杨超老师看来,教学与育人有两大主体,一是老师,二是学生。作为老师,要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、道德水准以及专业素养。“学”高为师,“德”高为范,老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决定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。对于学生,在大学中的第一要便是学会“怎么做人”,建立培养完整人格,树立理想与目标。同时在教学方面,杨老师对学生们提出了几点建议,一是每天要看半小时《新闻联播》,《新闻联播》是国家主流媒体,不同于网络时代的其他自媒体平台,《新闻联播》中的内容更具广度,深度,也能够体现国家政策与时代的发展方向,同学们能够通过《新闻联播》听到时代声音,紧跟时代。二是寄希望于“男同学成为绅士,女同学成为淑女。”三是倡导同学们在课堂上要记课堂笔记。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,同时在某天回过头翻开笔记时,脑海中对当时的回忆也会涌现出来。
读几本好书
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、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:“学经济学并非能够让你变成天才,但如果不学经济学,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。”对经管类同学来说,专业书有《宏观经济学》《微观经济学》《政治经济学》……杨超老师认为,在专业课学习上要具备理论功底,同时要知行合一,在未来学习的理论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,也会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在非专业书的选择上,杨老师认为应该偏向一个人的喜好而定,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,但也推荐同学们至少读一本哲学书籍和历史书籍,有助于解答“是什么”“从哪来”“到哪去”的问题,帮助同学们树立三观。同时,杨超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利用好时间,多看书,学习上不要挂科,特别是专业课不要挂科。
社团活动、部门工作与学习
谈及如何看待社团活动、部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时,杨超老师说:“作为学生干部能够锻炼人的能力,但不能放松学习,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承担职务、参加活动。以学习为本,锻炼组织能力。在班级或组织中,学风是一切的基础。”
“二十岁”“六十岁”
杨超老师1963年生人,而同学们大多是“00”后。作为前辈,杨超老师对人生也有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人生分为几个阶段,幼年、少年、青年、成年,每个阶段都完成好这个阶段的目标,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身体好。
杨老师还说到,人人都会犯错,对于可逆的错误,改掉了就是好同志,在不可逆的错误上,要勇于承担责任、勇于面对,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。